銅價降了,空調及熱泵出廠價什么時候降?
發表于: 來自:暖通家
時鐘撥回到年初,在第一、二季度的升溫中,銅價“漲”聲一片,牽動著眾多品牌和經銷商的心。然而步入第三季度,銅價卻以一個極端走到了另外一個極端,從高峰時期七萬多,到7月6日,銅價跌破6萬,“暴跌”宣布著銅價牛市結束。而拋給經銷商的問題則是,之前銅價漲,眾多品牌產品漲價,如今銅價暴跌,會不會降、什么時候降?

圖片來源:Mysteel
實際上,渠道商“苦漲價久已”。開年前后隨著眾多品牌接連漲價,經銷商有苦說不出。一方面,受疫情反復的影響,消費者不僅購買力下降,捂緊錢袋子的背后,更是體現出消費節制而又理性的心理變化,而在消費者越來越難以打動的情況下,漲價不啻于“雪上加霜”;另一方面,在工程市場,受制于房地產下行,項目越發難做,特別在市場最低價中標中,漲價所帶來的影響將是經銷商競爭力的進一步下降。又由于總包方拖欠公款時間較長,經銷商回款速度慢,對于經銷商壓力可想而知。
而工廠降價顯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首先,工廠制造一般用期貨價格,現在生產所用的銅也許是漲價時高價買的銅,現在的銅價不足以影響過去的價格,所以,其價格并不會因為現在銅價的漲跌而出現即時性的變化。并且在正常情況下,由于期貨要負擔較多的倉儲費、保險費和利息,其價格一般比現貨價格高。此外,雖然銅價跌破6萬的門檻,一定程度上可緩解企業的原材料成本壓力,但這個“一定程度”是多少,并且在時間線上使得企業何時緩解,依舊需要打上問號。
其次,制造企業生產成本未降。制造企業的生產成本一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資產折舊、燃料/動力、制造費用及期間費用等六大科目。在原材料上漲背景下,企業已經承擔一部分壓力,而開年以來疫情爆發的突然性,也不期而然地考驗著制造企業的供應鏈。以上海封控為例,上海制造企業生產停擺,貨發不出去,但工人工資、場地租金等成本依舊在支出,企業產品收入無法彌補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各項支出,生產成本未降,有些或將上升。此外,某些品牌對于疫情地區施行補貼政策,也間接增加著隱形成本。
最后,工廠價格上漲后,不會輕易降價。在承受市場壓力下,維持企業的利潤是直白而又直接的正當理由,特別是在國民消費水平不斷提升背景中,合理的漲價,顯然對于維護品牌和推動市場發展也頗具重要作用。而在同質化競爭嚴重的中央空調市場,如果僅靠降價促銷刺激消費產生購買行為,不僅會影響品牌在消費者心中形象,間接培養消費者對于降價的依賴,并且頻繁的降價更將會吸引相對低端的消費群體,長期以往形成惡性循環,從而使得自身和經銷商陷入低價競爭的泥淖之中,降低企業本身的盈利空間。
或許,對于眾多經銷商來說,就目前而言銅價暴跌不會成為壓在駱駝上的最后一根稻草,使得品牌產品立馬下調價格,畢竟上下游產業的震蕩傳遞具有一定滯后性。但俗話也云,日中則昃,月滿則虧。隨著后疫情時代逐漸步入尾聲,人們消費熱情和消費動力不斷提升等眾多綜合因素影響,品牌產品降不降價,也如同熟悉變換的市場般,撲朔迷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