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建筑設計院集團袁建新:碳排放計算需明確邊界條件
發表于: 來自:暖通家
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核心是控制碳排放總量。沒有準確的數據,就沒有發言權。所以,摸清碳排放底數,是科學決策、成效評估的重要基礎。但與此同時,不可回避的是碳排放計算是一項龐大且復雜的工程,首要攻克的痛點就是明確邊界條件。

湖南省建筑設計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教授級高工
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建筑環境與能源利用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袁建新
“碳排放量計算的基準和邊界是其定額標準。因為碳排放必須要有碳交易做支撐,但碳交易的先決條件就是碳排放的定額標準,超出或者低于標準才能進行碳交易。截止目前,國家就碳排放、碳交易的討論更多的停留在宏觀層面,還未能真正考慮到其落地的問題,并未就此有明確的政策和規范,這也正是目前推行碳排放計算必須要克服的問題之一。此外,計算需要考慮到可操作性、精準性。沒有定額標準,那結果的最終解釋權就歸屬于碳排放計算軟件開發公司的算法了,畢竟沒有驗收標準。而這無疑也更容易滋生行業亂象。而有了碳排放額定標準之后,碳排放的計算就能夠有‘法’可依,甚至起到預測作用,能夠指導行業的下一步工作。”湖南省建筑設計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教授級高工,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建筑環境與能源利用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袁建新直言道。 誠然,碳排放定額可作為計算企業施工階段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效工具,為施工節能減排、綠色評估、環境監控提供客觀公正的科學評價方法。不僅如此,立足于合理規范的碳排放計算標準之上,在當前更加緊迫的應對氣候變化的形勢下,建筑行業碳減排的關注點應從運行階段擴展到建筑全生命周期,設計、施工、監理、驗收、運營、拆除、回收等各個環節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模式,才能提高建筑綠色低碳化管理標準和水平,使得建筑生命周期碳減排指標落地。
“我們從事的建筑行業,往往只能在建筑的建造期參與其中,而前端建材的生產以及后端建筑的運營期等等過程同樣可能會出現相當數額的碳排放,如果不能夠對建筑的全生命周期進行碳排放量的計算,那這種計算從根本上而言就是有失偏頗的。舉例而言,初期的高投入、高碳排放并不意味著這個建筑不節能,在運營期間能夠維持較低的碳排放量同樣值得肯定。所以我們才需要考慮整個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除此之外,建筑的保溫性能同樣也會左右機電設備的碳排放量,所以我們需要考量的不僅僅局限于機電設備,而是需要立足于整個建筑從設計到運營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袁建新強調道。
事實上,碳排放的計算作為行業發展的輔助手段想要實現并不困難,只要設立好定額標準為代表的邊界條件,從事相關專業的人員均可以實現計算,但在袁建新的視角中,目前擺在行業面前的難題,恰恰是落地環節中最為核心的邊界條件的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