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屋智能憑什么拯救宅配機電行業?
發表于: 來自:萬物互聯的世界
智能家居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了。當你下班拖著疲憊的身軀,驅車行駛在回家的路上,個人AI助理已經跟家庭AI助理確認好你到家的大致時間,替你提前預約好了熱水器,加濕器、空調和新風機也提前啟動,為你準備舒適的空氣。
當你到達家門口,門鎖識別到是你自動打開,玄關和客廳的燈光自動打開,伴隨著3D形象家庭AI助理的甜美笑容,是溫柔的一聲“歡迎主人回家,熱水已為您備好”。客廳的電視上自動打開了你常看的電視節目。
稍微休息片刻,你準備做飯。走到冰箱面前,冰箱屏幕自動亮起,顯示晚餐的推薦菜譜,菜譜是根據你的飲食計劃、體重體脂情況以及冰箱里的食材來制定的,同時AI助理提示雞蛋和牛奶只剩一點了,需要購買,你確認后,AI助理自動進行了下單,并列出了詳細的比價和決策過程。你拿出幾樣食材,冰箱自動識別并根據這幾樣食材調整了推薦的菜譜,同時菜譜也已經同步到了油煙機的屏幕上,并且列出了詳細的烹飪步驟。到了
睡覺時間,AI助理為你關閉了所有門窗和燈光,為你輕輕拉上窗簾,調節好空調和香薰機,觀察到你今天比較疲憊,調整了助眠音樂的時長,并根據你的體溫調節了智能床的溫度,在舒緩的音樂聲中,你沉沉睡去。
但是醒醒,現在是2023年。

01、全屋智能體驗
在2023年的今天,甚至包括未來的一兩年里,智能家居還遠遠無法達到上面的能力,但你也能得到還不錯的的智能家居體驗,以下是幾個核心的場景:
回家場景:智能門鎖識別指紋或者人臉自動開門,客廳燈光、窗簾自動打開,音箱送上溫馨問候。
就餐場景:餐廳燈光自動打開,自動調節至合適色溫,舒緩音樂自動響起。就餐結束,餐廳燈光自動關閉,音樂關閉。
觀影場景:窗簾關閉,燈光漸暗,智能電視、智能音響營造沉浸式觀影環境。
辦公場景:根據室內亮度,書桌區域燈光自動打開并調節至合適亮度,避免用眼疲勞,閱讀或辦公結束,自動關閉燈光。
睡眠場景:所有房間燈光自動關閉,臥室窗簾自動關閉,助眠音樂自動響起,空調、加濕器、凈化器自動調節至合適模式,營造舒適睡眠環境。
起夜場景:臥室、衛生間的夜燈緩慢亮起又漸滅,不打擾到家人。
起床場景:窗簾自動緩緩拉開,音箱自動播報天氣、穿衣提醒。
離家場景:所有房間燈光自動關閉,掃地機啟動工作,攝像頭自動開啟,實時監控并推送告警。
可以看到在以上的高頻生活場景中,基本上實現了自動化和無感交互,系統自動判斷用戶、環境和空間的狀態,自動開關設備或設置到合適的模式,而無需用戶主動操控。同時可以看到,使用到的主要為安防、環境、氛圍類設備,大家電較少,能滿足用戶最基本的安全和舒適的需求。安裝實施上,這類設備大都需要嵌在墻體中,適合在裝修環節中安裝部署。
以上體驗就是典型的全屋智能體驗,當然交互體驗上還包括智能對話體驗,和便捷的觸屏控制和大屏顯示,這里不再展開。
02、為什么是全屋智能
智能家居行業發展了幾十年,依然沒有真正得到用戶的認可,全屋智能可謂是承載了全村人的希望。從2021年成為行業的共識,發展至今也不過3年,全屋智能為什么能有望帶領行業破局,我想從兩個方面闡述。
需求側
用戶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智能家居?抓住用戶虛無縹緲的需求一直是產品經理們最頭痛的事。將用戶的需求概括為希望擁有安全、舒適、健康、便捷的居家生活,毫無疑問是正確的,但是卻毫無建設性。而認為用戶的需求是能夠意念操控一般隨心所欲的控制一切設備,顯然又是過于科幻和異想天開。最后,你也不能依賴于用戶調查,福特曾經說過,如果你問用戶需要什么,用戶會告訴你需要更快的馬車。所以喬布斯有一個著名論斷,用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們拿出自己的產品。
全屋智能就是目前智能家居行業能拿出來的比較完整體驗的產品。攝像頭和監控傳感器基本滿足安全的需要,燈光、音樂基本滿足氛圍的需要,空調、新風、加濕器基本滿足舒適的需要,智能音箱、智能開關、控制面板基本滿足便捷的需要。全屋智能所代表的核心體驗相對明確也比較完整,基本得到了用戶的認可,目前行業有比較高的用戶滿意度,以及高達50%的發展增速,也說明了這點。
總結下來,全屋智能所面對的核心需求已經明確且得到驗證。與之對比,智能家居行業里一直在提的千人千面、主動服務到底是哪些體驗,是否代表了用戶的真實需求,則還沒有得到驗證。以智能菜譜推薦的主動服務為例,是否需要食材從冰箱里拿出來時自動識別,是否需要根據個人健康狀況來推薦食譜,推薦的食譜是在做飯前展示還是在做飯過程中展示,推薦的食譜是否能自動烹飪完成等等,相對需求和體驗都不明確。
供給側
由于核心需求明確,核心產品品類也就明確下來了,目前基本穩定為安防、智控、照明、暖通、傳感器、影音、交互入口、基礎網絡八大類別,接下來的方向主是在這些類別中新增細分品類。隨著核心單品均已發展多年,供應鏈也已經比較成熟,成本逐漸降低,以窗簾電機為例,2023年的拿貨價格已經比2019年的價格下降了4倍。未來的發展則是隨著用戶規模的增長,價格會逐漸更加靠近成本。
而且技術上也相對比較成熟,核心依賴的無線連接、控制、傳感器等技術均已經過多年的迭代,基本能滿足核心體驗的需求,接下來的重點是穩定性的進一步提升。同樣還是與智能菜譜推薦功能對比,食材識別技術因為樣本少、遮擋多等原因,還無法達到商用的標準。
目前全屋智能廠商一面銷售上擴大門店數量,一面產品上硬件擴充細分品類,提升顏值,軟件加大研發以提升產品功能體驗。整體上方向明確,有序發展。
總的來說,在當前單品智能、全屋智能、智慧家庭三浪并發的時間點,全屋智能路線在需求側和供給側都找到了正確的方向,做好了高速發展,跨越嘗鮮者,邁入早起大眾市場的準備,有望帶領智能家居真正走入千家萬戶。
03、商業模式
首先看一下整體上智能家居行業由哪些行業要素組成,通過分析行業要素來看收入組成(也是成本)和可能的商業模式。

智能家居是一個綜合了消費電子和家居產品屬性的行業,因此需要較強的軟硬件技術,又有較重的安裝服務,同時智能家居還是一個系統性的產品,因此需要系統和平臺。上圖給出了行業的主要要素及其收入占比,是基于行業成熟期的估算,示例講解為主。
硬件設備:家電、傳感器等硬件產品的設計和生產制造部分,主要由品牌廠商、代工廠等完成。收入占比約為30%。
技術:芯片、模組、通信技術、AI、云計算等底層技術,主要由通用的技術供應商如芯片廠商、云計算廠商、AI技術服務公司等,或者垂直的智能家居解決方案公司提供。收入模式主要是芯片和技術服務,占比約15%。
系統和平臺:智能家居是一個系統,所以需要統一的OS或者系統組件,和互聯互通的平臺,將眾多不同的設備協同起來,在未來的行業成熟期將扮演重要作用。收入模式可以是平臺分成,占比約15%。
軟件:包含APP、音視頻游戲等內容、電商外賣等生活服務等。在未來的行業成熟期隨著帶屏類設備的增多,軟件將占據絕大部分收入,占比約30%。
服務:智能家居是一個重設計和安裝的行業,并且傳統的家電售后也是重要組成部分。收入占比約10%,在行業早期,設計和安裝服務未標準化和工具化不足,人效比不高,收入占比要更高。
整體上,在行業成熟期,軟件業務占比參考目前的手機行業約為50%,硬件業務估計40%,服務估計10%。
回到全屋智能,因為上節講到的核心需求,以及行業發展的階段現狀,行業各要素的比重與成熟期會有較大不同,主要體現是軟件、系統和平臺為投入成本,無法帶來收入。首先是軟件,軟件聚焦在硬件設備的功能實現上,幾乎沒有APP和第三方服務,以及較少的內容。雖然已有智能音箱上的音樂、視頻等內容的訂閱收入模式,但一方面由于規模較小,另一方面目前智能音箱的智能單品屬性要大于全屋智能的入口屬性,因此不屬于典型的全屋智能收入模式。系統和平臺。系統和平臺對于廠商非常重要,設備上需要統一的OS以降低開發成本,以及設備間更好協同帶來更多功能,互聯互通的平臺能支持更多的設備廠商加入生態。同樣,平臺的建設需要投入,但是無法帶來收入。

現在站在全屋智能廠商的角度來思考商業模式。全屋智能在現階段甚至在很長一個階段,本質上都是硬件的生意,是靠硬件以及其功能來滿足用戶的需求,而不是軟件、平臺或者流量的生意,只有看清楚了這一點,才能走在正確的方向上。同時,全屋智能的重前裝環節的屬性,又注定了服務是重中之重。硬件、軟件、服務三者的關系如下:
硬件:功能和外觀都非常重要,功能滿足基本需求,外觀帶來溢價。硬件是全屋智能的生命線,硬件失敗則商業失敗。
軟件:這里的軟件主要指全屋智能系統性的軟件功能,比如場景、聯動、感知、智能。軟件是全屋智能的進攻線,廠商可以通過軟件的創新打造差異化和占領先機。
服務:服務主要指前裝環節的設計和安裝,及后期的技術支持。服務是全屋智能的防守線,如果服務體驗不好,會持續造成口碑變差,用戶流失。
總結下來,在行業發展的現階段,全屋廠商應該聚焦硬件和服務的營收增長,提供用戶高品質的品類齊全的硬件產品,提供用戶優質的服務體驗,并加大軟件投入,用軟件創新帶來競爭優勢。
04、如何破局
這一部分我們簡單探討一下在行業的現階段,全屋智能有哪些可以破局或者說加速發展的方向。
品類層面
全屋智能的產品品類需要進一步擴充,一方面能擴大營收,另一方面能給用戶帶來更多的全屋智能體驗。可以從前裝環節和后裝環節分別考慮,前裝環節可以引入更多與裝修結合緊密的產品,如毛巾架、浴霸、智能馬桶。后裝環節可以引入更多場景協同性強的產品,如睡眠產品。
產品層面
全屋智能的基礎體驗已基本能夠滿足,但是要能達到極致的無感交互體驗及分布式無縫體驗,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智能場景方面,無論是場景的豐富性,還是場景設計的易用性,都有很大提高的空間。
技術層面
全屋感知、全屋語音、智能對話是三個可以極大提升交互體驗的技術,同時在大規模節點下的無線控制穩定性是提升控制體驗的關鍵技術。
生態層面
智能家居行業的現階段,提供給用戶完整體驗的產品至關重要,互聯互通不是重點,但是一旦行業進入大眾市場階段,互聯互通能力就會成為關鍵,因此提前布局Matter類的互聯互通技術是必要的。但是什么時候投入,投入到什么程度,投入到什么產品上,是各廠商需要決策的重點。
文章最后,寄望于整個行業能齊心協力,不要短視,不要激進,真正將用戶體驗放在第一位,推動行業健康、有序、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