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煤改電”時代:得“民心”者,得北京市場
發表于: 來自:暖通家
北京作為“煤改電”早期行業最關注的市場,基本實現了全域“煤改電”改造,極大地推動了空氣源熱泵行業在北京的繁榮。然而,在這場變革的背后,隱藏著激烈的競爭與巨大的挑戰。隨著早期產品逐步走向更新換代,如何在“后煤改電”時代站穩腳跟,成為了眾多廠商亟需解決的問題。在這一階段,口碑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它不僅關系到產品的市場份額,更是決定企業生死存亡的關鍵因素。
2016 年可以看成是中國空氣源熱泵行業“煤改電”元年,在經過 2015 年的拋磚引玉之后,2016 年開啟了大規模“煤改電”活動,而北京則是當時整個行業最為關注的市場,不僅僅是發源地,更是整個行業發展的參考標桿,同時北京還是政策扶持最為充分的市場,高額而且又及時到位的補貼肯定會把北京市場打造成為行業的樣板區域,可想而知其中豐厚的收益將會吸引到大量的圈內外參與者蜂擁而至。因此,2016 年整個熱泵采暖市場實現 535.7% 的驚人增長之后,而隨后的2017年熱泵采暖市場再現 209.8% 的飛速發展,其中北京市場的貢獻率遙遙領先。

2016年北京“煤改電”政策爆發
2016年伊始,北京市在農村地區啟動了史上規模最大的“煤改電”改造工程 ,13個區縣招標含空氣源熱泵,3號文要求熱泵或多能互補80%。空氣源熱泵72家品牌中標,招標總量超過15萬戶。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有超過10萬人在北京安裝煤改電,聲勢浩大。2017年北京市也進行700個村煤改清潔能源改造,同步實施約1400個村委會、村民公共活動場所的“煤改清潔能源”工作。在之后的時間中,北京市場也陸續把之后的空白區域進行填補,在 2020 年之前,北京市場基本實現了一次全域的“煤改電”洗禮,所涉及的范圍之廣,用戶之多都是位居前列。
熱泵行業初次大規模進入北方市場,對于產品、技術、安裝等方面都缺乏經驗,據統計,2016年當時整個行業的戶式變頻/定頻采暖產品大致3:7的比例,2017年戶式變頻/定頻采暖產品向著4.5:5.5比例靠近。戶式變頻/定頻采暖產品同匹數價格存在著不少的差距從產品的穩定性、運行效果以及售后問題故障率來說,變頻采暖產品更加明顯,也正是那個時候開始,熱泵采暖市場也進入了“變頻時代”。按照當時6年質保期的要求,最早一批定頻產品已經過保,而早期的變頻產品也難以和現在的變頻產品相媲美,部分產品也已逐漸出其中問題,而這數以幾十萬計的招投標時代的產品將會逐步迎來更新換代,這就是行業所俗稱的“后煤改電”時代。

在北京市場的廠家們,他們對于北京第一波“煤改電”有著共識,認為這個過程包含了很多維度的意義:第一方面,就是關乎于企業的生死存亡,可以看到,在北京“煤改電”招投標最高峰時累計有超過 100 個品牌參與。大浪淘沙之后,可以看到這其中有很多的品牌已經消失;第二方面,產品與安裝在北京市場中獲得了充分的升華,并且給予整個行業提供寶貴的經驗。眾所周知,早期的北京市場安裝的基本都是定頻產品,而且當時的安裝施工經驗不足,同時工期較為緊張,還大量缺乏人手,因此,產品故障率較高;第三方面,老百姓的口碑高于一切。最早在北京安裝的一批的設備已經過保,更新替換市場的需求會被逐年顯現出來。在迭代市場中存在一個問題在于,最早的設備改造時,老百姓并沒有或者極少花錢,而迭代之后則需要從老百姓口袋中掏出上萬的費用,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原來在北京不同的區域中,不同中標品牌的口碑就成為了迭代市場中的重要參考;第四方面,北京未來的市場競爭就是服務的競爭,從售前、售中再到售后,每一個環節都是企業競爭的考驗,價格因素已經不是北京市場的第一個競爭要素。得“民心”,得北京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