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呼吁:“唯論文主義”模式該改一改了
發表于: 來自:格力
今年的全國兩會可謂亮點十足。除了審議民法典草案等重頭戲,人大代表們的建議案也十分值得關注。在今年的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董明珠提出了一項“關于強化企業作為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的建議,其中引人矚目的是她提出了打破“唯論文主義”模式。
董明珠認為,目前我國科技創新存在理論轉化效率低下、投入產出比不高的問題。她建議,弱化論文在評價成果體系中的權重,多參照科技領軍企業的重大原創性成果。
優化投入產出效率 積累科技創新實力
我國的高校、科研機構培養了大量科研人才,在理論創新上都是佼佼者。從目前我國科技創新評價體系來看,高校、科研機構甚至企業中科研人才撰寫的論文是評定各項晉升資質、獎項的重要籌碼。論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能讓專業人士了解行業前沿的理論,通過吸收論文中的理論養料反哺科研工作落地執行。但目前我國仍存在“論文至上”的評選弊端,對論文的“數量崇拜”甚囂塵上,當人們不得不將精力投入到生產低質量的知識創造中,也就失去了進行重大創新的機會,久而久之則忽略了更直接的轉化環節。
企業在轉化過程中,很大可能會因轉化周期長、創新成本高、短期回報低等困境而停止創新的腳步。黨的十八大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明確了創新的目的是驅動發展,而不僅僅是發論文。換言之,高屋建瓴的創新理論仍需落到實處,如此才能驅動國家經濟的發展。
今年年初,格力電器憑借“大容量高效離心式空調設備關鍵技術及應用”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在中央空調領域為行業做出了技術創新的示范。更重要的是,該項技術目前已經在為北京大興機場等多個標桿工程提供服務。
一定程度上來說,企業在轉化科研技術落地中更有優勢,轉化后的成果也能更好地為市場服務。因此,支持企業加大科技成果轉化,對推動全社會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為優化企業的投入產出效率,企業還應盡可能集聚更多的創新要素,如人才、研發投入以及創新平臺。從企業的角度而言,應該為員工搭建更廣闊的創新平臺,賦予員工更多的資源使用權,不斷激發員工的創新思維與能力;從國家的角度來看,適當將創新要素集聚至企業,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創新市場氛圍,提高企業進行自主創新的積極性。筆者了解到,格力電器在創新要素的培養與積累上始終不遺余力,在研發投入上,僅2018、2019兩年就已投入超過130億,而且格力電器也制訂了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實行“能者上,庸者下”的激勵機制,同時也設立科技進步獎,獎勵取得創新成果的科研人員。
強化創新主體地位 助力企業科技創新
技術創新是企業賴以生存的基礎,同時也是提升國家科技實力的重要手段。回顧中國企業技術創新的發展歷史,不難看出,我國有部分企業在技術創新道路上遭遇了較多阻礙,而造成這樣的困境是多方面的。在筆者看來,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無法及時確立是其中原由之一。
當前,科技創新的主要陣地在企業、科研機構與高校。而企業因其主體地位的不明確,長時間內未能得到國家相關政策的有效保護,從而引發多種問題,例如企業間的惡性競爭,創新轉化審批流程長等。也有部分企業試圖通過鉆規則漏洞,對競爭對手的創新專利進行抄襲、誣告,從中牟利。這不僅會澆滅企業科研人員的創新動力,同時也難以建立良好的市場秩序,最終損害的是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因此,強化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有助于營造全員創新、全行業創新、全社會創新的氛圍。讓企業成為技術需求選擇的主體,同樣有利于強化企業成為科技創新主體,提升企業整體創新實力。
以格力電器為例,經過近三十年的技術沉淀,格力電器已成為多元化、科技型的全球工業集團,產業覆蓋家用消費品和工業裝備兩大領域,產品遠銷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僅能實現技術上的自給自足,還能對國外企業進行技術專利輸出。在空調領域,已有多個國家的標桿工程選用格力的中央空調機組,而在工業領域,格力已成功實現技術輸出—2019年,格力電器與丹麥知名水泵生產商格蘭富達成專利授權協議,成功將“中國制造”輸出海外。
如此成績背后,是格力電器堅持自主創新的成果。但必須承認,并不是所有企業都有如此韌性。因此,董明珠的這一項建議也正是看到了當前行業發展存在的創新動力不足的問題。打破“唯論文主義”,支持企業創新,強化企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構建更符合時代要求的創新評價體系,真正實現科技強國的偉大目標!